•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清明时节话传承 都江堰畔悟匠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千年水利工程讲授思政课

日期:2025-04-13   作者:文婷   关注: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气润泽天府,都江堰水利工程畔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婷、唐玮两位思政课教师带领参与放水节文化盛典的水利专业学子代表,在奔涌千年的江水旁,以世界文化遗产为课堂,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晨光熹微中,文婷老师执历史之卷,向学子们徐徐展开李冰父子治水兴蜀的壮阔画卷。“两千三百年前,蜀郡守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真言,不仅驯服了岷江,更铸就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哲学。”她指着宝瓶口奔涌的江水,讲述古人如何将“四六分水”的智慧融入工程肌理,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古代科学家的系统思维。

随着日影东移,唐玮老师带领同学们行至飞沙堰旁,以历代堰工“岁修”制度为切入点,剖析这项延续至今的活态传承。“每年霜降后,匠人们遵循深淘滩的古训,用竹笼杩槎修复水堰,这种动态维护体系让都江堰成为活的水利博物馆。”她展示着记录岁修场景的古代碑刻拓片,强调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障了工程千年不衰。

“站在安澜索桥上,触摸着明代铁索的锈迹,仿佛能听见历代水利人的心跳。”物流2432学生卢智文感慨道。这场特殊的思政课,让“李冰精神”具象化为眼前的江水、耳畔的涛声。

活动尾声,师生来到都江堰离堆前,文婷老师寄语到:“古人用竹笼装石筑堰,今人用创新编织未来。愿你们既传承深淘滩的专注,又开拓低作堰的格局,在新时代续写水利华章。”

这场融合文化遗产、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特别课堂,让都江堰不仅作为水利工程典范存在,更成为培育新时代水利人才的“活态教科书”。当清明细雨浸润离堆,古老智慧正在年轻水利学子的血脉中生根发芽。

(供稿:文婷 审核:吴映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