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传承红色水利文化,7月9日-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全守护者联盟”与“禹脉川行”融媒体志愿服务队踏上南充市南部县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缅怀英烈志,传承红色魂
7月9日,小队抵达南部县长坪山红军烈士纪念园,思政教师方琴深情讲述南部县作为“川北盐乡”的红色历史:1933年,红四方面军为解决川陕革命根据地吃盐问题发动仪南战役,攻占长坪山并设指挥部,三进“盐乡”留下诸多红色印记。红军主力撤离后,刘姓连长率6名战士留守,为掩护群众牺牲,年仅25岁。陈韩氏冒死掩埋其遗体,嘱家族世代守墓,此后陈修昆、陈忠民、马全民夫妇先后接力,2016年马全民大女儿冯炼放弃大城市生活,回乡任教并守护英灵,四代人百年坚守传承红色精神。


随后走进红军旧址,简陋陈设诉说昔日艰苦。徐向前元帅雕像肃穆,墙上红旗、桌上旧物重现热血岁月。思政教师唐玮带领同学在红军战斗遗址和长坪山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同学们深情鞠躬,向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缅怀。


尾程,小队来到红军纪念馆。馆内珍贵文物与沉浸式场景复原,生动再现红军为解食盐难题三进盐乡、浴血奋战的历史,以及新时代南部县在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历史文脉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此次参观,同学们深刻感悟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二)联盟聚凤仪,共绘国安景
7月10日,为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乡村,筑牢基层安全防线,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全守护者联盟”赴南部县升钟镇凤仪村开展国家安全知识趣味普及实践活动。

学生志愿者们化身“反诈卫士”,通过形式多样的普及方式,筑牢反诈防线。精心编排微话剧《养老钱保卫战》,生动演绎“安全账户”“冒充公职人员” 等骗局,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包;安全微宣讲,学生们举着手绘板、发放返诈宣传册,教老人识别官方来电,手把手帮助下载国家反诈APP,妙趣横生织密养老钱的 “防护网;通过有奖问答趣味活动,进一步强化村民反诈意识。


随后,志愿者们还面对面手把手教村民安全佩戴防毒面罩志愿者先做标准示范,再分步讲解“检查面罩与滤毒罐、正确佩戴(托住面罩、贴合脸部、调节头带)及密合性测试”。村民们轮流实操,志愿者在旁细心纠正,总结出 “一查二戴三收紧” 的口诀,强化记忆,把安全防护的 “预防针” 打到实处。


最后,学生志愿者与见证升钟水库这一水利工程变迁的村民邓叔叔亲切交谈,知道了升钟水库修建前,这里吃水靠天,庄稼十年九旱,而现在水田旱田都丰产!邓叔叔的话道出水利工程的民生分量。志愿者在访谈中深切感受到,从缺水困境到粮丰仓实,水利安全是乡村安宁的坚实根基。

(三)探寻升钟印记,传承水利精神
7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全守护者联盟”实践团探访升钟湖及博物馆,体悟“下定决心、万众一心”的升钟水库精神,明晰水利工程守护安全、滋养民生的意义。

川北大地旱涝交织,建库构想应运而生——既为拦洪灌溉,更是百姓对安稳的期盼,亦是水利人“因需而建、为安而筑”的初心。

升钟水库博物馆内磨亮的钢钎、带补丁的安全帽等物件,见证着建设者用血肉之躯铸就“西南第一湖”的奇迹。1987年竣工通水后,水库既成为了民生“安稳守护者”,灌溉214万亩农田,拦洪抗旱;也是南部县发展“绿色引擎”,化身淡水渔业基地和4A级景区。同学们此行细读水库故事,感悟建设历程,接过“守护安全、滋养民生”接力棒,传承水文化。


此次团队“三下乡”南部县之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与成长洗礼,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在长坪山烈士陵园,四代人薪火相传的守墓初心与红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史诗交相辉映,让同学们在历史的回响中领悟红色精神;于凤仪村,团队以话剧演绎、有奖问答等创新形式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在助力村民筑牢反诈防线、明晰水库利民价值的实践中,体会到基层安全工作是民生幸福的“压舱石”;探访升钟湖时,从建设者人拉肩扛的奋斗史诗,到如今水库滋养千万家、驱动绿色发展的繁荣图景,同学们读懂了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刻内涵。
这场实践,既是红色基因与水利精神的寻根之旅,更是理想信念的淬炼与升华。同学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把“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担当,让初心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供稿: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 审核:吴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