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图书馆馆长谢祥林教授携带新作参加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学术年会

日期:2023-12-15   作者:   关注: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于20231130日—121日在浙江丽水召开。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中华水文化专家、我校谢祥林教授携带新作《论刘之勃与大明王朝最后的堰功》参会,并做学术汇报,得到与会专家的称赞。

谢祥林在学术汇报中指出,在都江堰水利史上,刘之勃堰功具有特殊性。在中国历史上,盛世治水修堰是常态。末世修堰,人财物的调度与凑集难度非常大,一般情况没人敢轻易为之。但是,刘之勃不光去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漂亮。可惜该堰功并不为世人所知,因为明史人物本传和刘之勃墓志铭都未提及这件事情。所幸,大明崇祯朝后期的首辅大臣陈演(四川井研人),在当时就此事专门写有《御史刘公大修都江堰碑记》。谢祥林教授就是围绕这一重点文献展开研究的,形成了万字论文,对当时的历史事实和原貌进行了还原。

据谢祥林介绍,在研究中他不仅搞清楚了刘之勃堰功的具体情况,即工程于164210月动工,于1643年正月竣工,工程质量不错,工程资金全靠刘之勃筹集捐款而来。他还考证清楚了刘之勃的生卒年月,刘之勃是陕西凤翔府人,出生于1607年。16448月成都城破,他毅然拒绝劝降,与很多人一样选择了就义,当时他才38岁,年富力强的。刘之勃的一生光明磊落,关心民瘼,勤于政事,在大明王朝落下帷幕的那一刻,他的表现给后世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

在学术报告中,谢祥林教授还特别指出,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刘之勃就义前还留有一首绝笔诗。因为无名,他暂且为之取名为《成都就义诗》。他高度评价这首诗的价值与意义,在他看来,刘之勃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那种浩叹,诗中表现的家国情怀真切深沉,令人肃然起敬。在成都数千年的城市史中,刘之勃的这首诗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应有的尊重。

汇报结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卫东就谢祥林的研究做了精彩点评。他强调指出,“这个研究很新鲜,也很有意义。刘之勃,大修堰,有作为。这位末世英雄,埋没很久,事迹搞清,值得尊重。”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浙江丽水市水利局、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图1: 谢祥林向大会作个人学术汇报


图2:与会专家与学者合影留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