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蜀水讲堂25||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

日期:2024-04-09   作者:何宗亮   关注:

2024年4月9日晚18:30,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罗华庆研究馆员作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成都学术沙龙、蜀水讲堂第25期主讲嘉宾,为听众作了一场高端的学术分享。本期讲座的主讲题目是《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本期讲座受到广泛关注,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厅机关党委书记赵斌,学院党委书记陆健亲临现场,会见专家,并与210名听众一起全程聆听了讲座,为进一步高质量举办“蜀水讲堂”提供了信心与支持。

在今天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漠中,有一个绿洲城市——敦煌,因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而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保存有公元四至十四世纪内容丰富的佛教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被誉为“沙漠中的古代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图书馆”和“形象的历史”。

罗华庆研究馆员结合自己在敦煌莫高窟近40年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分三大部分深入浅出地向听众分享了莫高窟:

一是对敦煌的情况介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多种文化的交融处。罗华庆分享到,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甘肃的河西走廊一直是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通道,而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是东西南北商业贸易和交流的中心,更是多种文化的交融处,各民族、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在这里汇集、交融长达1000年之久。

二是莫高窟的营建。据唐圣历元年(公元 698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名叫乐僔的和尚,“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次有法良禅师“又于僔师龛侧”,开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二僧开端。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经十个朝代营建不断,到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了建窟,经过上千年的营造,形成了石窟的三大组成部分:石窟建筑形制、彩塑、壁画。

三是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与敦煌学。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号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第16窟甬道复壁下的藏经洞(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初的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剌绣、绢画、法器等文物约五万余件。

藏经洞发现的珍贵文物为推进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这一发现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藏经洞文物,是人类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发现。自发现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领域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敦煌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以及敦煌的历史文化等,都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门方兴未艾,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全世界学者们的通力合作下,有异常光辉的前途。

讲座中,罗华庆还特别提到,在藏经洞中,发现了2600余字的唐代《水部式》残卷,也称《开元水经》或《开元水道志》,对研究唐代的水利史有重要价值。

通过罗华庆研究馆员的分享,让听众全方位了解了敦煌莫高窟,见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开放、博大、兼容,增强了文化自信。

本期蜀水讲堂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水生态文明研究重点基地、成都高职中专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图书馆承办,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图管会)协办,并首次纳入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的成都学术沙龙活动。


1 宣传海报

2 讲座现场

3 互动交流

4  答题颁奖

5 合影留念


(供稿:何宗亮   审稿:谢祥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