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书海赶潮(26):郭召阳分享《我与地坛》

日期:2025-04-01   作者:郑伊林   关注:

在春意盎然的植树节午后,学院图书馆志愿队于3月12日中午在图书馆联盟会议室举办新学期首场读书会。三十名师生共聚一堂,在书香氤氲中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活动以"文学与生命的对话"为主题,通过经典文本解读、思想碰撞交流,展现了当代青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此次的主讲嘉宾是郭召阳,分享的书籍是《我与地坛》,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是张方圆,暖场嘉宾是谢祥林老师。

郭召阳同学围绕这本书,从书籍简介、分享理由、文化故事和经典语句四个方面,逐一展开了分享。《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2年5月。 《我与地坛》收录《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好运设计》等散文作品。这些以史铁生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优美的行文中饱含对生命、青春、爱人、亲友、故土的爱。作者充满语言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时光与心灵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读者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作者从内心出发,描写生活中的自己,抒写自己心中的生活。他在一篇篇文章中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生活的经历,也有内心的经历;他剖析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对世间不完美的残废、愚钝、苦难、丑陋的解析。《我与地坛》如一曲深沉的生命咏叹,情感深厚,哲理含蓄,语言隽永。主分享人郭召阳同学以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为蓝本,从生死哲思、母爱追忆、生命价值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他援引书中“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经典论述,结合史铁生21岁瘫痪后在地坛长达十五年的精神求索,阐释了作家如何在残缺中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

“史铁生与余华、莫言的友谊,正是文学照亮生命的生动注脚。”郭召阳特别分享了作家间的温暖轶事:余华等人曾推着轮椅带史铁生远赴沈阳,在足球场上用幽默化解病痛阴霾。这些故事让听众看到,文学不仅是纸上文字,更是穿透苦难的生命之光。

自由讨论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围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展开即兴发言,既有对亲情的细腻追忆,也有对友情的深刻体悟。张妤老师在点评时强调:“史铁生教会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追问答案,而在追问本身。就像地坛里生生不息的草木,每个灵魂都能在时光流转中找到自己的生长姿态。”

暖场环节中,图书馆谢祥林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杜甫《江涨·江发蛮夷涨》。他透过诗歌表层的水势描写,揭示出761年段子璋叛乱的历史背景。“诗圣用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战乱之痛转化为自然意象。”谢老师指出,这种以文学关照现实的传统,恰与本期读书会主题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据活动主持人张方圆介绍,本学期的首场读书会特别选在象征新生的植树节举办,寓意通过文学播种思想之树。

活动结束时,窗外春光正好。正如《我与地坛》中所写:“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这场持续60分钟的精神之旅,让参与者深切体会到:文学对生命的叩问,永远在路上。


图1  分享人郭召阳分享书籍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

图2 同学们积极分享

图3 谢祥林老师分享诗歌《江涨》



(供稿:郑伊林 审稿:谢祥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