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院图书馆、团委主办,演讲与口才协会、图书馆志愿服务队承办的“书海赶潮”第27期读书分享会,于2025年3月19日中午在学生事务中心顺利开展。主分享人符自华同学,分享余华著作《活着》。暖场嘉宾钟泽彬老师,主持人李青玲。图书馆谢祥林老师与20多名同学一同参与本期读书会。
符自华同学围绕《活着》这本小说,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灵感来源(美国民歌《老黑奴》)、主人公福贵人生轨迹、部分角色死亡原因、家庭情感、艺术成就、读书感悟等方面,逐一展开分享。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福贵经历了从富家子弟到贫苦农民的巨大转变,经历了战争、饥荒等诸多磨难。小说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残酷,同时也凸显了人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意志,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无奈。
《活着》采用双线交织结构。明线是福贵的回忆,从他年少时的浪荡挥霍讲起,败光家产沦为佃农,历经内战、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他与老牛相伴。暗线是倾听者“我”的见闻,“我”在收集民间歌谣时遇到福贵,被他的故事吸引。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我”的视角增添故事真实性,福贵回忆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沧桑和坚韧,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符自华提到,这本小说不仅讲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命不由己的一生,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情况;小说不仅仅带给我们情绪价值,还为我们展现一定的价值观念。所以,这本小说的价值,远远不止我们看见的这些。
符自华的分享结束后,在即兴发言中,刘瑞同学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看法,关于那个时代延伸到当代,我们对活着价值的思考与感悟。
本次读书会邀请的暖场嘉宾是建工学院的钟泽彬老师。他分享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他在分享中强调,国难当头时,连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是很艰难的事情。所以,缅怀先烈,致敬先烈,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图1 符自华分享余华小说《活着》

图2 李青玲主持本期读书会

图3 钟泽彬老师暖场分享抗战历史
(供稿:明佳钰 审稿:谢祥林 摄影:明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