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蜀水讲堂第45期:彭静教授主讲成都平原农耕文化

日期:2025-04-03   作者:邹巧巧   关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农水不分家。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办、水利工程学院、图书馆、团委联合承办、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协办的“蜀水讲堂”第45期,于2025年4月2日18:3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彭静教授以"寻找失落的记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向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讲座。参加活动的师生近1000名,主要来自水利工程学院"农耕学堂"学员、跨院系学生及西藏昌都职业学校游学团。图书馆馆长谢祥林、水利工程学院吴限副书记、西藏校方李兰兰、王瑞酒教师等也参加了本次讲座。由李东雨同学担任讲堂主持。

彭静教授的讲座最为重点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深入,带领听众穿越时空,领略成都平原五六千年形成的独特的农耕文化魅力。

在第一部分“青衣流长子规啼血”中,彭静教授生动讲述了古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鳖灵的故事。她强调,这些古蜀王带领先民,先后从蚕桑时代迈进渔猎时代,再迈进农耕时代;从岷山迁徙下来,进入成都平原。他们不仅开创了灿烂的文明,更因其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比如杜宇被视为“农神”,首创农时季节耕种,完成古蜀先民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迈进。比如鳖灵识水性,开凿玉垒山,为李冰开凿都江堰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第二部分“灌溉三郡王化天府聚焦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发展。彭静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了从古至今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时代演变,还介绍了各个时期蜀麻、蜀锦、茶叶、棉花、红苕、玉米等农作物在成都平原的种植情况。她在讲座中强调指出:“农耕文化不仅是成都平原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这一文化瑰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第三部分“于时偕行务本通变则立足当下,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彭静教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是精熟,她归结了如下闪光点:第一,生态系统在现代得以永续传承;第二,我们对土地伦理有了深层坚守,如耕地红线的制度保障;第三,对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基因进行了现代激活,推动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第四,现代农业在技术范式上出现颠覆性跃进,发生智慧农业革命,生物技术出现大突破,家庭农场的出现,等等。她在讲座中还就此强调指出:飞速的进步固然可喜,但是我们务必注意‘守变平衡’,既要坚守文化根本,又要勇于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参加,彭静教授细心解答,并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文化保护事业。随后的扫码抢答环节共有10位同学凭借对讲座内容的深刻理解胜出,获得了由图书馆准备的精美礼品。讲座结束后,西藏昌都职业学校游学团全体师生,应邀与主讲专家、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队员、全体参会老师合影留念。

本期蜀水讲堂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成都平原民耕文化的机会,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情。

图1 彭静教授讲农耕文化,娓娓道来

图2 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

图3 西藏昌都职业学校游学团师生与大家合影留念

供稿:邹巧巧 审稿:谢祥林 摄影:谢俊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