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蜀水讲堂(46):中国作协会员陈宇校友分享个人成长之路

日期:2025-04-09   作者:   关注:

一手拿长锸,一手拿笔杆。万里江河万里心,写就一页页潇洒快意的人生篇章,这对在校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谜。2025年4月9日,中国作协会员陈宇校友应邀重返母校,光临第46期“蜀水讲堂”,以《长锸在握写春秋》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讲座。本期讲座主持为陈昊同学。参加讲座的有200余名师生,其中包括江花文学社部分社员以及昌都职业学校在我校游学的30多名同学。

讲座开头,由孙畹婷老师、张妤老师和王睿同学串烧朗读陈宇校友的诗作《写下炊烟》《母亲的手》和《谒小平故居》,一下子把讲座拉入诗情画意之中,拉入亲情之中,拉入对伟人的敬仰与缅怀之中。然后才是讲座的主角陈宇校友出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陈宇校友,1995年考入我校水利专业,1998年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大江大河上,战斗在水利工程修筑现场。现已成为技术骨干,成为水利高级工程师。这个优秀的水利人,与众不同的是,他一直怀揣着文学梦,迈着坚韧的步伐在前行。三十年来,他执着于阅读和创作,公开发表了大量文学和评论作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理事、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理事,是水利工作者中的诗人,又是诗人队伍中的工程师。

他的讲座内容兼顾“水利建设”与“文学创作”,重在阐述实践感悟与写作心得。他一边讲工作生活,一边展现他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种生活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讲座朴实无华,富有启发

首先他对为什么要写作做出自己的回答。他坦言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千年,举例莫言写作时的困难和艰辛,举例陈忠实经历困苦最终写出了《白鹿原》。而他本人1998年开始工作,通常风餐露宿,在野外生活,他最初是为了打发寂寥才开始写诗。“让寂寞扎一个猛子/在水底远遁”,《寂寞》一诗,表达了他在野外工作的难以排解的寂寞情绪。他还讲解了早年所写的爱情诗《心河》,反映了年轻人对美对爱的炙热追求。

然后,陈宇校友对到底写什么作了答复。他说自己走上写作路,也是受了前贤启发的。文学创作的秘诀其实是公开的,“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而已。对于自己而言,身份是水利人,在大江大河上奔走,亲身经历了若干水利工程的从无到有,这些经历与书本一样,有历练,有阅读,你就会有感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去记录。“现在,我站在你的身边/看你只争朝夕地送走/苍茫 苍凉/而两岸是锦绣大地”,陈宇校友的这种对江河奔腾的感悟,与前贤的“逝者如斯夫”何其相似。“两岸是锦绣大地”,正可以比作陈宇校友的锦绣人生。2012年,陈宇校友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他的写作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他因为偶然的机会介入评论,一发不可收拾,写了100多篇,广安日报还专门为他开了评论专栏,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读者了解到他是水利人的身份后,大为惊叹,评价说“这么有才华的人,想不到原来是理工男!”

最后,陈宇校友从如何才能写好方面分享他的经验与看法。他说:第一,基础是读。读万卷书是读,行万里路也是读。第二,勤于写,坚持写。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合群,与相同爱好的人一起探讨,参照,找到努力方向。第四,就是悟,边写边悟。第五,写能引起共鸣的题材。文学作品一旦产生,它好比一条射线,从原点发射。好作品,它的射线光芒可以穿越人心,可以穿越时空,一直穿向久远。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参加,踊跃提问,陈宇校友均细心解答。西藏昌都职业学校的一位同学还专门问了陈宇先生在那曲参与317国道改扩建的经历。陈宇的解答是,那是2010年前后的事情,那段经历非常难忘,工作与创作并进,发表了许多作品;正是那段经历,让文学成了深入自己骨髓里的一种情怀。在扫码抢答环节,共有10位同学凭借对讲座内容的深刻理解胜出,获得了由图书馆准备的精美小礼品。讲座结束后西藏昌都职业学校的师生应邀与陈宇先生、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队员、全体参会老师合影留念。

本期讲座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主办,招生就业处(校友办)、图书馆、团委、水利工程学院联合承办,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协办。

图1:陈宇校友分享写作心得,侃侃而谈

图2:互动环节,同学积极求教

昌都职校的师生与大家合影留念

(供稿:曾文钦  审稿:谢祥林    摄影:张方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