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 VI系统

蜀水讲堂 第49期:唐国龙老师主讲 《陶艺说:美是什么》

日期:2025-05-14   作者:   关注:

美,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从陶土的指纹到哲学的思辨,我们追问千年的答案,正藏在每一次心灵的震颤中。2025年5月13日晚6点30分,第49期蜀水讲堂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办。四川省陶艺家协会副主任唐国龙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以陶艺为媒介,哲学为脉络,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陶艺与美为主题的深邃讲座。本期讲座是我校职业教育活动周暨技能文化节的主题活动之一。西藏昌都职业学校到我校游学的第二批学生,以及来自我校各专业的同学,共计237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唐国龙老师的讲座主题,融技能教育、劳动教育和美学教育为一体。唐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不仅剖析了美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更通过陶艺作品与现实生活中审美的碰撞,生动揭示了他所信奉的“真善为美”的审美观点。

正式开讲之前,图书馆志愿队先播放了一个有关唐国龙老师的专访视频。该视频概括讲述了唐国龙老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然后到成都大学美术学院从教,这一路的成长与收获。他对于美与审美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很多经典的东西固然不错,但看久了毕竟会腻。于是,他开始钻研搅胎技艺,进行传承,其手法不断熟练,愈加精湛。

正式开讲后,唐国龙老师首先介绍了美的基本概念。他指出,美是一个抽象的、绝对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字”而已。通过引用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唐老师进一步阐述了美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美就是美本身,是一种抽象的、绝对的存在;康德则认为美是无概念而有普遍赞同的;黑格尔则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些哲学观点的解读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美。接着,唐老师探讨了审美的概念。他指出,审美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审美不仅受到个人的自然属性(即天赋或遗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属性(如环境、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的影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判断。唐老师强调,美是美本身,而审美则是一个变量,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判断。在讲完这些理论时,他回归到己身,分享了他的审美观点:“真善为美”。他举例反应暴力美学主题的拳击运动,过去他喜欢看,但是现在不看,这不单说明此是自己在真与善的回归,还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其审美观也是在改变的。

唐国龙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他的PPT展示就在实践他自己的美学主张。讲完美的基本理论之后,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解读自己的陶艺作品,生动展示了美在陶艺创作中的体现。他的陶艺作品,有三个代表性的系列:一是混沌系列,二是碎片系列,三是凸起风景系列。他的作品美轮美奂,不可复制。他强调,艺术就是表达,而表达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他指出,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天赋和技巧,还需要对社会和文化有深刻理解。他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部分创作手稿,诸如“我想喝酒”“想请苏格拉底喝茶”“开心就好”“坐看红尘”等,随意而就也是极美的。他还写了一副对联展示自己的审美观:“真诚待人为大美,善良接物而不言”。

唐国龙老师的讲座风趣幽默。他的讲座,金句不断,诸如“美丽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一百多斤”“我外表狰狞,内心其实很柔软”“我不喜欢看表演,而更想看表达”等等。

本期讲座依旧设有互动环节和讲座内容知识抢答环节,共计有10名同学(包括西藏昌都职业学校一名同学)在抢答环节表现出众,获得了纪念品奖励。本期讲座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成都水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学院图书馆、教务处、团委承办,由图书馆志愿队协办。本期讲座由志愿队的谭文宇主持。图书馆谢祥林、张妤、孙畹婷老师,西藏昌都职业学校带队老师李兰兰等陪伴孩子们参加讲座活动。讲座结束,西藏昌都职业学校的学生还与主讲老师唐国龙、志愿队服务团队合影留念。


图1 活动海报

图2 唐国龙老师解读自己的“凸起风景”系列作品

图3-5 唐国龙老师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一)

图6 唐国龙老师展示自己的创作手稿

图6 身着校服的昌都职业学校同学与大家一起合影




(撰稿:王睿 审稿:谢祥林 摄影:谢祥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