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携心志愿宣讲团于2025年7月7日到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白头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为期三天。活动的第二天,也是最重要的时间段,时间紧,项目任务多。我们分别以“宣讲”“慰问”为关键词,进行了两期报道,反响挺好。
本期报道的关键词:“考察”,也可以称为“观察”。宣讲团在指导老师谢祥林、孙畹婷、余婷的带领下,在驻村第一书记何宗亮老师、昭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驻村干部刘兴军主任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重点考察了白头村村社企业广元市薯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古镇柏林镇。从一个村社企业到一个千年古镇,宣讲团通过实地考察乡村产业与文化的脉搏,在粉条厂的酸辣想像里感受山地乡村振兴的未来,在青石板的褶皱中触摸古蜀道历史的温度。与宣讲团同行的,还有学校生工学院的“三下乡”团队。
粉条厂考察手记:小产业里有大文章
时间:7月7日上午11:00-12:00
观察记录人:李东雨
在村委会的座谈会结束后,何宗亮老师带我们直奔粉条厂。
粉条厂就在我们昨天走村串户的一条岔路上。谢祥林老师说他晚春季节来过,当时阳光明媚,粉条厂厂区坝子上,正在晒粉,好不壮观。我们这次来遇到下雨天,看不到这种天公与人力一起战斗的情景。我们的车子开进院坝,老板王云友正在赶两只大鹅,准备将它们关进围栏里。
王先生是浙江人,2019年过来建厂的。他的工厂人力、原材料等全部来自白头村,现在连他本人也似乎完全本土化了,从刚才赶鹅入栏的情景也看得出来。一见面,他就给谢祥林老师说,他在厂子周围又搞了种植业,种的是西瓜。何老师补充说:这个老王不得了,真是吃得苦,前几天的太阳火辣辣的,他硬是顶着太阳在下种、施肥。事实上,对于偏远的农村而言,这种企业家才是接地气的。

图1:宣讲团在粉条厂考察
这个季节显然不是粉条大生产的时候,我们昨天在村里转悠,看见到处都栽有红薯,但红苕藤子都还没有爬得满地都是,肯定都还没有结红薯。只有到秋冬季节,待新一批红薯收成,厂子才会飞转起来,热闹非凡。我们在王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生产线。最让我震撼的是晾晒车间,有几排长长的竹竿上挂满了粉条。天啊,平时我们在学校、在红土村吃的酸辣粉,原来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工序不简单啊,从红薯到粉条,至少要经历清洗、粉碎、沉淀、漏粉、晾晒等环节。
我们宣讲团和生工“三下乡”团队,主力都是学生。但是,大家还是忍不住想带点白头村土特产回家。王先生给我们成本价。我买了三袋,准备带回老家,自己做酸辣粉给奶奶和家人尝尝。
何宗亮老师说:我们学校老师发放的福利也是这些粉条。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粉条厂,满足它每年的最大产能,至少需要2000吨红薯作为原材料。因为有它,附近几个村子红薯种植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今年的规模绝对已经超过600亩。当然,它的产品还不单是红薯粉条,还有豌豆粉、山药粉等,实实在在的“公司+农户”这个模式非常好,这一定是当下促进山村农民增收的好路径。

图2:宣讲团听老师讲解粉条
柏林古镇考察记:青石板上的千年叙事
时间:7月7日下午16:30-17:30
观察记录人:张方圆
柏林古镇,又称为柏林沟镇,紧挨着太公镇。不过是在山脚下。这个地方历史上是古蜀道上的一个驿站。据说,汉代以后就已经筑城设防了。后来因为入蜀主路改道,这个古镇就被岁月遗忘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专门考察古蜀道,叮嘱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柏林古镇这才跟随蜀道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我们是冒着似有若无的细雨进入古镇怀抱的。整个古街并不见商贩和其他游人,我问何老师咋回事?何老师说路不通,两条通往外边的公路这段时间一直在修。我默默低头往里走,看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缝隙里还长着一些顽强的青苔。我在想千年前,这里必然是马帮的天下,马蹄声、铃声、吆喝声不断。

图3:柏林街道古风犹存

图4:宣讲团与指导老师在古街合影
整个古街,似乎开发的痕迹少,保护的味道更浓一些,街道两旁穿斗结梁的古建依旧,蜀道风情尚存。街中居然还存有一座三层楼台的“奎星阁”,据说这是整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其古朴之气让人感到无比亲切。我在想,这种亲近,一方面大约来自它的真,它不像好多地方修建的是假古董;另一方面它承载的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感情,你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有疏离感。

图5:古镇标志性建筑魁星阁
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一路上欢声笑语,气氛格外融洽。不久后,我们看到了旧时的衙门所在,名为“柏龙分司”。跨进院子,看到了以前的公堂,墙上绘有“海水朝日”图,上有“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案桌前摆有“回避”“肃静”两块木牌子。这不正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惯了的县大老爷审案的场所么?老师们一时兴起,带着大家进行了个小互动:有人扮演“知县”,有人客串“犯人”与“捕快”,一场模拟古代断案的小剧即刻上演,把人笑得前俯后仰的。

图6:柏龙分司公堂
走出公堂再往前,“快递站”“镖局”“兰小姐阁楼”等旧址依次出现,虽大门紧闭,但我们站在门前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走到古街尽头,抬眼便是绵延的青山、茂密的柏树与缭绕的云雾,一棵千年古柏屹立在此,既显壮观,又引人深思——它就像古镇的守护者,静静见证着岁月流转,也守护着不远处香火延续的寺庙。寺庙名为“广善寺”。

图7: 兰小姐阁楼

图8: 柏龙驿镖局

图9:广善寺与钟鼓楼
从广善寺右拐,很快进入现代风格的街道,我仿佛从历史中抽离回到了现实。我在想柏林古镇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未来一定是有前途的,毫无疑问它注定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发挥出强大的引领作用。
返程考察手记:当青春遇见乡土
时间:7月7日下午17:30
观察记录人:邓杰
从古镇上走出来,我们坐上回程的大巴。我们来回走的不是进出古镇的主干大道,而是从太公山下来的一条弯弯陡峭的小路。司机的手艺真是高,让人非常省心。
大家在车上叽叽喳喳讨论。李东雨还在说从粉条厂所买的粉条,她奶奶一定很喜欢;张方圆还沉浸在古衙门的审案游戏照里,说谢老师的表情最搞笑;龙嫒霞则拿出从胡元超爷爷家摘来的栀子花,捧在手心里闻它的清香。何老师总结道:“今天我们看到了两种传承——村社粉条厂是活态的产业传承,柏林古镇则是静态的文化传承。这两种传承都包含有山野乡村独有的魅力密码。”
我望着窗外云雾缭绕的青山,突然明白了本次考察的意义:那些在生产线旁忙碌的身影,在古街深处守望的老人,都是乡土中国最生动的注脚。就像粉条需要阳光晾晒,文化需要在时光中沉淀,而我们的青春,正该在这样的观察实践中淬炼出最本真的颜色。
(供稿:李东雨 张方圆 邓杰 审核:谢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