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我校图书馆馆长谢祥林教授为四川省省直灌区干部职工讲涉水中国古典诗词

日期:2023-03-30   作者:图书馆   关注:

3月29日夜晚,又一场有关都江堰灌区水文化的讲座,在都江堰老校区举行。主讲人为中华水文化专家、学校图书馆馆长谢祥林,讲座标题为《都江堰灌区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本次讲座由李冰继续教育学院推出,面向四川省“省直灌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干部综合素能提升军训班(第二期)”学员,共计120余人。据悉第一期学员200多人,也曾聆听该主题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从苏东坡五十岁(1085年)在开封时所作的一首诗歌《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说起的。当时,苏东坡刚从贬谪地黄州回到常州,再到定州,然后回到朝廷。恰逢朋友戴蒙要到成都玉局观任职,东坡为此写诗相送。这看似不要紧的事,一下子成就了苏诗的又一名篇。讲故土情结,讲成都的环境、人文。苏东坡在诗里对成都的评价非常高:一在他认为这里是杜甫曾经待过的地方,草堂在西郊,据说至今还有杜氏后裔居住在那里。二他本人渴望回到成都,渴望过杜甫那种诗酒年华的日子;吃用不愁,成都产大块头的芋子,产三年即可长成的桤木树。三在他看来成都人文风俗好,移居成都,受此熏陶,儿子儿孙更容易成才。这是东坡诗篇中对都江堰灌区中心城市的最高礼赞。另外,全诗更多是在用典杜甫草堂诗说成都,一是表现了东坡的写作水平已入化境,二是表达了东坡对杜甫的敬仰。所以这首诗意义重大。

讲座由此展开,谈到杜甫的《卜居》,指出该诗的表象也在说家居的问题,但是又远不止如此简单。全诗的关键点即在标题上,与屈原的散文《卜居》一模一样。细致琢磨会发现,杜甫的作品正文,与屈子散文相映成趣,都是在讲自己是被流放的,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是赤子之心依旧,仍然牵挂时局,牵挂国家的安危。所谓“更有澄江销客愁”,这是在叩问自己难道就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与抱负都付诸东流吗?作为诗圣,其诗歌用典至为精深,是在更隐蔽的空间内表现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看不到有抱怨、仇恨什么的,其人格的高洁是彻底的,表里如一的。

接下来,谢祥林教授还重点讲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讲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些都是水元素明显,具有水文化特色的作品。但都不是我们通常司空见惯的那种表象的解读。谢祥林教授在讲座中说出他的学术判断,杜甫通过一系列涉水诗歌,建构了杜诗“水上王国”隐喻体系。这种隐喻体系是浣花溪给予的,是都江堰工程给予的,是成都平原的独特的山川结构给予的。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大唐王朝急转日下,政局混乱,民不聊生。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绝望过。这种家国情怀就不是口号似的东西,也不是在作秀。这是最可宝贵的。谢祥林教授还透露了,他刚完成一篇论文专门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胆做出了新解。

讲座最后回归到讲学习涉水古诗的意义到底何在。谢祥林教授着重强调,二十大报告讲了两个“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最合法的传承者与保守者,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最高形式的传承者与保守者。学习涉水古诗的意义所在,除了可以接受文学的熏陶,提高历史的认知,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讲究秩序的训练、适应规范的训练,促进个体组织化意识的塑造,培养大家亲水爱水敬水意识的培养。

据悉,谢祥林教授这堂讲座与上一场讲座又有所不同。上一场讲座的内容是选都江堰灌区三个点架构的,一是渠首工程、二是新繁灌区、三是中心城市成都。是从当下杜甫草堂的那幅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说起的。他希望自己的讲座,能够不断变换角度,常讲常新。

图1 谢祥林教授在讲座现场

图2 本次讲座的PPT资料

关闭